2025年春晚开场秀《迎福》中,一群“蝴蝶”在舞台灯光下轻盈舞动,翅膀折射出斑斓的光晕。观众惊叹连连:“这是特效吗?太逼真了!”
舞台幕后,天津蓟州青年李建和他的团队成员紧握遥控器,每个人手心都在出汗这是仿生蝴蝶第一次登上国家级舞台。
随着最后一只“蝴蝶”稳稳降落,他们不禁激动地击掌庆贺:“成了!我们的一招鲜飞进全国视线后”的李建从小就是飞行迷,谈起飞行器就眼睛发亮,儿时经常拆装日常用品探索运行原理,学生时代更是热衷于买零件组装无人机。大学毕业后,他亲手打造了飞形小匠(天津)科技有限公司,把心血和才智投入到仿生飞行器上,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。
2022年底到2023年初,他拆了又装、错了再试,“捣鼓”出第一只仿生蝴蝶,但喜悦很快就被“炸机”的现实冲淡,蝴蝶试飞时失控撞墙,碎片散落一地。他的妻子同时也是研发搭档的李静静打趣道:“人家车库出特斯拉,咱家车库出扑棱蛾子。”
一次、两次、三次面对多次失败,不少原先的团队成员逐渐退出,最终留下来的算上李建和李静静在内仅有6人。除了技术上的难关,资金也是研发过程中的重大考验。由于零件都需要定制,一只小小的仿生蝴蝶成本就达数万元。
但李建不为这些困扰所动,俯下身子从头钻研仿生飞行器原理,如饥似渴地获取各类仿生飞行器知识,逐步优化改进仿生蝴蝶的性能。
首先是李建通过核心设计赋予仿生蝴蝶“生命”,其次由妻子李静静为蝴蝶绘上灵动的翅膀,随后其他几位成员设计完美的飞行轨道,大家协作填补了国内仿生飞行器领域的空白。
如今,仿生蝴蝶飞出了蓟州,不仅出现在众多明星艺人的演唱会及文艺演出现场,更一举飞上春晚的舞台,企业终于迎来了丰收的喜悦。
在飞形小匠公司,记者见到了“明星蝴蝶”的真容70厘米翼展的机械蝶身仅重58克,碳纤维骨架薄如蝉翼。公司创始人李建轻抚蝶翅说:“别小看这弧度,翅膀每偏1度升力就损失15%。”为模拟真实蝴蝶的飞行姿态,团队独创“两轴联动”结构,用微型电机驱动各个关节,连触角摆动都经过上百次调试。
记者了解到,近几年蓟州区邦均镇政府将飞形小匠(天津)科技有限公司纳入限上规上企业培育库、小长大企业库重点扶持,帮助他们及时有效地享受优惠政策,解企业的燃眉之急;通过“三微一端”帮助企业宣传,助力企业成长与发展。
多方努力下,飞形小匠公司目前的销售网络已覆盖欧洲、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。但李建的野心不止于此,他打开电脑描绘着未来的蓝图:“我们还将研发蜻蜓、凤凰等更多类型的产品,实现蜻蜓在飞行过程中的悬停,在凤凰身上突破扑翼类仿生飞行器大体积的限制”
“传统无人机像冰冷的机器,我们要让飞行器有生命感。”这位“造蝶人”目光灼灼,“仿生飞行器这门技术不仅能应用于文艺表演和文旅宣传,更能走进高校,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,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发挥更大的作用。”
李建:有人问,花十年造会飞的蝴蝶值不值?我想说,科技创新从不是速成品。当年初代产品“炸机”时,我从没想过这些小精灵能飞进千家万户的春晚荧屏。仿生飞行器的魅力,在于它既承载着人类千年来的飞天幻想,又扎根于精密计算与无数次试错。
这条路注定孤独,但每当看到孩子们追逐我们的蝴蝶欢呼,我就知道科技的温度,正在这些振动的翅膀里。未来,我们要让中国智造的“生命感”飞向世界。
采访李建时,他正在教孩子们组装蝴蝶模型。孩子们叽叽喳喳提问:“能飞多高?”“会不会被风吹跑?”他耐心解答,仿佛看到14岁时拆闹钟的自己。这个“小镇青年”用偏执的工匠精神,在细分领域凿出光来。
当被问及企业“一招鲜”的秘诀,他掏出一个泛黄的笔记本,扉页写着:“所谓极致,就是把0.1毫米的改进再做100次。”或许,正是这种近乎笨拙的坚持,让机械蝶翅扇动了科技与艺术交融的风暴。
回程路上,蓟州天空掠过一群鸟,恍惚间竟分不清是自然生灵还是李建的下一件作品。(记者 徐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