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贺兰山下的矿区少年,到“一带一路”上的法律使者,李文喜用三十年的坚守,诠释了一名律师的蜕变与担当。
13岁那年,黑白电视机里律师为正义慷慨陈词的画面,在他心中种下法治的种子;大学时代,他靠着两本旧教材“死磕”律考,成为全班为数不多的通过者;执业之初,他为一纸合同条款翻遍行业典籍,为烧伤儿童讨回公道;如今,他站在国际舞台,为中国企业“走出去”保驾护航。
从胜诉到共赢,从个案正义到社会价值,李文喜的执业生涯,映照着一代法律人的成长与思考。在“一带一路”的广阔舞台上,他正以专业与情怀,书写新时代中国律师的担当。
1988年深秋的一个傍晚,石嘴山市石炭井大峰矿的职工活动室里,13岁的李文喜正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台14寸黑白电视机。屏幕上,电视剧《法网柔情》中刘松仁饰演的一位西装革履的律师在法庭上慷慨陈词,为蒙冤当事人据理力争,这个画面让李文喜第一次看到了法律的力量。矿区的风沙拍打着窗户,却丝毫影响不了少年内心的澎湃。
“爸,我以后要当律师!”回家路上,李文喜突然对父亲说。父亲愣了一下,看着儿子闪闪发亮的眼睛,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好啊,那你要好好读书,走出这片山沟。”
李文喜那时的生活半径,仅限于矿区方圆几公里。小学作文课上,老师让写“见过最宏伟的建筑”,他咬着铅笔头想了半天,最终写下“矿上四层高的办公大楼”。这个答案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,却让李文喜真切地意识到:外面的世界很大,一定要去看看。
1995年高考,李文喜所报志愿都是法学。他如愿被陕西师范大学法学专业录取。离家那天,望着贺兰山渐渐远去的身影,他暗暗发誓:一定要学出个样子来!
大学四年,当其他同学忙着社团活动、相约出游时,李文喜把全部时间都泡在图书馆。1998年冬天,全国律师资格考试前夕,他已经靠着两本律师考试辅导教材,成为全班为数不多通过律考的学生之一。“那时候哪有什么培训班啊,就是死磕!”多年后回忆这段经历,李文喜摸着泛黄的备考笔记,那些点着蜡烛熬夜、把法条抄成卡片的日子历历在目,“现在想想,正是那段苦行僧般的日子,奠定了我法律生涯的基础。”
1999年盛夏,西安的气温直逼40℃。刚拿到律师证的李文喜接手的第一个案子,就让他感受到法律工作的分量。
“李律师,求您救救我的孩子!”在事务所,新疆来西安务工的一对夫妇攥着8岁儿子全身烧伤60%的医疗报告,向李文喜求助。男孩一个月前爬上酒店顶层玩耍时,不幸触碰高压线,事发后酒店和供电部门互相推诿责任。
连续数天,李文喜像着了魔似的泡在陕西省图书馆,汗水浸透了衬衫,终于在泛黄的《供电设施产权划分协议》中找到突破口——那行几乎被忽略的小字明确了事故线路的维护责任归属。
庭审当天,当被告律师信誓旦旦地强调“产权不明”时,李文喜“啪”一声将证据拍在桌上。“请看第三条但书条款!”他声音不大却字字千钧,随即出示了现场测量数据:“高压线米。”法庭鸦雀无声,法官的眼镜片上反射着他测量时的照片证据。
这场官司的胜诉不仅让受害人家庭获得8万元赔偿,更让李文喜尝到了“认真”带来的收获。结案后,他在日记本上写下“法律的胜利,往往藏在卷宗最不起眼的角落”。这句话,成为他日后办案的座右铭。
2004年深秋,西安北郊高陵区的石榴皮赔偿案让李文喜对法律的理解发生了质变——200万元骤降至十几万元,避免了一起明显不公的判决。
这起案件中,一位老板购买了100多亩闲置土地,当地农民擅自用来晾晒石榴皮。某汽车制造公司因车辆停放需求,经该老板同意使用场地,结果车辆轧坏了石榴皮,农民起诉该老板索赔200万元,声称石榴皮是从山东高价购买的。法院一审判决该老板败诉,需赔偿农民200万元。
“这案子不对劲。”翻看卷宗时,李文喜的眉头越皱越紧。他当即带着助理驱车前往西安市临潼区购买石榴皮做实验,蹲在石榴加工厂门口,一袋袋比对干湿石榴皮的出货比例,并在全省范围内调研价格。三天走访,他们摸清了全省石榴皮的真实行情——原告报价是市场价的十倍!
二审法庭上,李文喜带来一袋临潼区产的石榴皮,提交了完整的证据链,证明原告实际上是从附近石榴加工厂购买的石榴皮。最终,法院判决该老板仅需赔偿十几万元。
“胜诉不是终点。”结案后,李文喜对团队说,“法律条文是冰冷的,但判决是有温度的。”他开始在每起案件中思考:这个判决会让社会更公平吗?会树立怎样的价值导向?
2010年冬天,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银行行长案,让李文喜的法律实践进入新境界。当地司法机关将“借新还旧”的常规银行业务误解为犯罪,多名银行人员被拘。
零下20℃的严寒中,李文喜和同事在额济纳旗的招待所里奋战三天,完成了一万字的专业辩护词。
“这不是简单的无罪辩护。”李文喜对检察长说,“如果我们错误认定这种常规业务违法,整个地区的金融秩序都会受到影响。”最终,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。
2015年,陕西省标的额13亿元的国企债务纠纷一案,成为李文喜法律哲学的集中体现。两家国企跨省纠纷,常规判决很可能引发“法律赢家,商业输家”的双输局面。
“我们不能只做诉讼匠人。”案情分析会上,李文喜在白板上画了一个三角形,“顶尖的律师要追求政治效果、法律效果、社会效果的统一。”
他数次赶赴河南郑州,不是在法庭上唇枪舌战,而是在工厂车间、员工食堂寻找突破口。当发现河南某企业担忧连锁反应时,创造性提出“现金+供应链”的和解方案。签字仪式上,两家国企负责人握手言和的画面登上当地报纸头条。
“十年前的我,可能会执着于在法庭上大获全胜。”李文喜感慨,“但现在我明白了,最好的判决是让各方都看到希望的判决。”
这种变化在李文喜处理西安国际港务区中欧班列纠纷时尤为明显。当德国客户以质量问题拒付货款时,他没有主张立即起诉,而是促成双方建立“质量共管机制”。如今,这家德国企业已成为陕西产品进入欧洲的重要渠道。
“三十年前,我连矿区都没出过。现在居然能在异国他乡传播中国法治经验。”李文喜的手机屏保仍是贺兰山的老照片——那是他永远的精神坐标。
在西北政法大学、陕西师范大学的模拟法庭,总能看到这位律师耐心指导学生的身影。“不要只背法条。”他常对年轻学子说,“要听见法条背后人民的呼声。”
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中,李文喜带领团队与吉尔吉斯斯坦、哈萨克斯坦的律所建立深度合作,为中国企业“走出去”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。“在‘一带一路’项目里,我们的任务就是帮企业规避法律风险,让他们在海外投资更放心。”李文喜说。从审查对外投资合同到应对当地法律政策变化,从开展法律培训到处理跨境纠纷,他的团队为中国企业在海外筑起一道坚实的法律防线。
除了跨境法律服务,李文喜还担任西安海关法律顾问长达十五年。凭借过硬的专业能力,他为海关在进出口监管、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,有效防范了法律风险,也让自己在海关业务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。此外,他还先后担任过50多家单位的法律顾问,服务范围涵盖金融、民商事等多个领域。
夜幕降临,西安城墙的灯光次第亮起。李文喜站在至正律师事务所的落地窗前,目光掠过千年古都的夜色。“法治建设就像这城墙,”他对助理说,“需要一砖一瓦踏实垒砌。我很庆幸,自己是万千建设者中的一员。”(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铁志平 见习记者 贺静 李霞霞 彭斌 马磊 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)
地址: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:750001新闻热线传真 合作洽谈